专题:2024智荟中欧·北京论坛|开放与平衡: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机遇与应对
8月15日,由中欧国际工商学主办的第四届“智荟中欧·北京论坛”在京举行,主题为“开放与平衡: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机遇与应对”。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刘培林出席以“企业出海战略的抉择与优势再造”为主题的圆桌论坛。
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,中国企业要如何应对全球供应链体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?刘培林从经济学角度分享了应对建议。
他提到,疫情中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受到了影响。但解决好供应链的脆断问题,首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地缘政治问题,而应当从经济角度加以考虑。微观上全球企业都推行“零库存管理”,这么做降低了企业成本,但从全球供应链韧性角度看,就会形成合成谬误,降低了供应链抵御突发冲击的韧性。
刘培林认为,在供应链关键环节提高库存冗余度,也许会比原来的零库存理念下的成本提高一点,但却比各国自建完整供应链的成本低得多,同时也能促进全球分工体系正常运转。背后的道理,就如同发生金融危机后,只需要提高准备金率,而不应该各家各户自建银行。
刘培林同时建议,可以将国家对外援助资金中的一部分作为出口信贷基金,用于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购买中国企业的工业设备。“这样,对方国家得到的是制造业项目和工业化能力,也能建立现金流和项目还款能力,而国内企业设备大规模更新也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。这样开展对外援助,比帮助对方国家建设超前的基础设施,现金流和回报率也更好。”
新浪声明: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,未经演讲者审阅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